a&s专业的自动化&安全生态服务平台
公众号
安全自动化

安全自动化

安防知识网

安防知识网

手机站
手机站

手机站

大安防供需平台
大安防供需平台

大安防供需平台

资讯频道横幅A1
首页 > 资讯 > 正文

央视新闻直击指纹和人脸识别智能门锁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TA却从未出错

近日,央视新闻曝光指纹、人脸识别智能门锁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国家市场监管局建议保守使用!
资讯频道文章B


在人工智能和智能家居的发展推动下,我国的智能门锁行业进入爆发期。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涌入其中,整个产业出现鱼龙混杂,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的现象,智能门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一再拉响警报。



近日,央视曝光智能门锁存在的安全问题,引来热议。“小黑盒”只需几秒就能开锁,一块胶带简单破解指纹锁,一张照片轻松开启人脸锁。感应卡开锁、远程开锁,轻而易举获取用户信息。看似不可思议,却一一被证实。一时间,以安全性和便利性为主要优势区别于传统机械锁具的智能门锁,大范围遭遇“打脸”。



广州国家通用电子元器件及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受市场监管总局委托,对全国范围内的智能门锁产品进行了一次风险监测。这次风险监测,分别从实体店及网络电商平台,涉及的标称产地有全国7个省市,共采集38个品牌、40款型号的智能门锁产品。



“小黑盒”短短几秒打开智能门锁

“小黑盒”开锁:监测的40个样品中有6个批次被“小黑盒”(也就是我们说的特斯拉线圈)打开,占比高达15%


此前,就有网传视频显示,有人用一个烟盒大小的盒子在几台智能门锁前来回晃动,几秒钟后,门锁就自动打开了。“小黑盒”真的这么神奇吗?



质检中心专家邵鄂对此做出解释:网上这个“小黑盒”,专业术语叫特斯拉线圈,只要按下按键,它就产生一个瞬间的电磁场。



利用电磁场干扰电路,特斯拉线圈能在几秒内将门锁自动打开。



虽然“小黑盒”开锁的问题,目前市场上的主流企业已解决。但智能门锁的安全问题远非如此简单。


现阶段,我国的智能门锁市场,除了一般的电子锁、密码锁,市场份额占比最大的当属生物识别智能门锁,其中指纹识别门锁和人脸识别门锁占据着主导地位。


那么,指纹识别智能门锁和人脸识别智能门锁的安全性又如何呢?



一块胶带就能破解指纹锁

指纹开锁,36批次,10批次存在风险隐患!

质检中心专家李乐言:采样40批次的智能门锁里,有36批次具备指纹识别功能,有10批次存在风险隐患,风险程度还是比较高的。



一小块胶带轻松破解指纹识别门锁。专家进行现场演示,先在一款智能门锁的指纹识别区贴上一小块胶带,然后用已经录入指纹的手指进行几次开锁。随后找来6位不同年龄的没有录入任何指纹信息的检测人员逐一随机用手指尝试开启门锁,结果门锁都能开启。



事实上,除了指纹识别门锁被破解,搭载指纹识别功能的手机指纹锁遭破解的新闻在网上也早已是屡见不鲜。只需经过“简单处理”,拿一块胶布或者指纹贴,贴到设备的指纹验证区域,只要机主的指纹触碰到这块胶布或者指纹贴,成功解锁开机几次后,别人就都可以随意开机。国际安全极客大赛上,一张塑料卡片秒破屏下指纹解锁。从一张“剪刀手”姿势的旅游照里,提取机主指纹,做成指纹贴解锁。指纹虽然是每个人独一无二的身份特征,但是在指纹识别技术应用上,仍存在诸多致命漏洞,对其安全性的质疑一直不断。



除了指纹识别门锁,现阶段最热门的人脸识别智能门锁在安全性上是否能实现安全保障呢?



一张照片轻松开启人脸锁

人脸开锁,受照片干扰,不符合率100%!

国家通用电子元器件及产品质检中心工作人员李乐言:有4批次产品采用了人脸识别开锁的方式,目前从价格上来看,这4批次的产品都是属于高端的产品。但是监测的情况发现,不符合率是100%。



一张照片就能打开人脸识别锁。专家演示,通过相机拍摄同一个测试对象面部不同角度的照片,打印出黑白照片,利用这些不同角度的照片靠近智能门锁的摄像头前方进行测试,当使用这张正面的照片靠近摄像头某一位置时,门锁开启了。



和指纹识别一样不靠谱的人脸识别,其应用的安全隐患,除了照片干扰,在软件破解、3D打印蒙骗等问题上也早已被证实。早在2016年就爆出,黑车司机利用软件手段破解网约车平台的人脸识别司机认证。18年12月,国外有人通过3D打印技术将自己的头部完全打印出来,假人头成功欺骗多款不同品牌的手机并解锁进入系统。此外,整容、傻傻分不清的网红脸,都成为了现阶段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重要难题。



这次风险监测中,专家对感应卡开锁功能和远程控制门锁功能也进行了检测。



感应卡开锁,复制卡片信息轻而易举

30批次有感应卡开锁功能的智能门锁,28批次有风险,占比达94%



专家将一张感应卡放进书包,同时打开手机NFC功能,也就是近距离无线通信功能。当这部手机靠近书包一定距离后,一组数据出现在手机上,据专家介绍,攻击者完全可以利用这些读取到的信息复制一张和书包里感应卡开锁信息完全一样的感应卡。




远距离控制门锁,信息安全堪忧

10批次远距离控制门锁产品,8批次存在信息安全问题。

一款智能门锁的APP,专家通过简单操作后,不仅能远距离控制门锁状态,获取用户手机信息,甚至可以反向进入厂商服务器,获取大量使用该品牌智能门锁用户的手机信息。




看完以上检测结果,除了担忧与恐惧,连带着对智能门锁的一切美好想象也要一并丢弃了。科技感十足,高端大气上档次,安全精准的智能门锁真的只存在电影里吗?


强烈推荐:虹膜识别智能门锁

敢于站在风口浪尖,是因为我们对产品有绝对的信心!

在人工智能生物识别技术崛起的浪潮里,指纹识别、人脸识别的安全防线接连失守,但虹膜识别技术却从未出错。原因何在?



虹膜的生物特性


人眼结构由巩膜、虹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等部分构成。虹膜是位于黑色瞳孔和白色巩膜之间的圆环状部分,其包含很多相互交错的斑点、细丝、冠状、条纹、隐窝等细节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虹膜特征的唯一性,也决定了其作为身份识别技术的唯一性。



虹膜识别通过比对虹膜图像特征之间的相似性来确定人们的身份。在包括指纹在内的所有生物识别技术中,虹膜识别是当前应用最为方便和精确的一种,并被广泛认为是二十一世纪最具有发展前景的生物认证技术。


虹膜识别优势


人体虹膜在婴幼儿时期形成,此后终生保持不变,两个相同的虹膜几乎不存在,同一个人的左眼和右眼也存在很大差别。其次,虹膜是人体唯一外部可见的内部器官,即使是再精密的外科手术,也难以造出两个完全一样的虹膜。虹膜识别技术在使用过程中无需接触,不留痕迹难以复制。此外,虹膜识别具有活体检测性,人体虹膜本身是不停震颤的,瞳孔也会随着光线强弱而变化。所以,虹膜识别具有不可仿造性和天然防伪性等特性。



虹膜识别的精准性能和DNA媲美,但是其使用的便捷性却远超DNA。现阶段,虹膜生物识别技术并没有实现大范围的普及应用,一方面在于,对识别距离的要求高;另一方面在于,该项技术本身的研发难度大,技术应用的成本高。


武汉虹识技术有限公司作为国内领先的虹膜生物识别企业,公司不仅掌握了虹膜识别核心算法,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而且成功实现了算法的硬件化。并于今年9月成功流片虹膜生物识别乾芯ASIC芯片QX8001。这枚芯片的诞生,将打开虹膜生物识别技术应用的广阔市场前景。



公司也是全球少有的集虹膜识别核心算法、虹膜识别芯片、系列模组、产品解决方案服务于一体的全产品链虹膜识别企业。


虹识技术虹膜门锁


虹识技术艾锐世IDL虹膜智能锁系列产品,搭载独立研发虹膜生物识别智能芯片,将虹膜识别技术应用于智能锁具。释放双手,只需一个眼神,1秒内实现开门。




针对网传的特斯拉线圈几秒内打开智能门锁,我们进行了专门的测试。测试显示,我们的虹膜锁并为收到干扰。


特斯拉线圈测试虹膜识别智能门锁



17年6月,虹识技术艾锐世虹膜智能锁通过公安部一所检测并获得检测报告。艾锐世虹膜智能锁顺利通过安全与警用电子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检测。


检测中心分别从虹膜注册功能、虹膜验证功能、误识率、抗撞性、高低温、稳定性等43个项目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艾锐世虹膜智能锁完全符合《GA 374-2001电子防盗锁》B级及《Q/HS 002-2016 虹膜智能锁》中的相关规定。


虹识技术虹膜识别智能门锁,用实力说话,品质经得起考验。



本次,国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对智能门锁进行的风险监测,检测结果虽然不容乐观,但也并非一票否决所有的智能门锁。重点是提醒广大消费者意识到并重视起,现阶段我国智能门锁市场,有极大部分的智能门锁产品都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如何保护消费者的权益,需要各方共同努力。除了监管部门严格把关,促使企业提高产品质量;用户也要提高警惕意识,选择正规大型厂家生产、有权威检测报告的产品。



参与评论
回复:
0/300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评论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a&s观点。
0
关于我们

a&s是国际知名展览公司——德国法兰克福展览集团旗下专业的自动化&安全生态服务平台,为智慧安防、智慧生活、智能交通、智能建筑、IT通讯&网络等从业者提供市场分析、技术资讯、方案评估、行业预测等,为读者搭建专业的行业交流平台。

免责声明:本站所使用的字体和图片文字等素材部分来源于互联网共享平台。如使用任何字体和图片文字有冒犯其版权所有方的,皆为无意。如您是字体厂商、图片文字厂商等版权方,且不允许本站使用您的字体和图片文字等素材,请联系我们,本站核实后将立即删除!任何版权方从未通知联系本站管理者停止使用,并索要赔偿或上诉法院的,均视为新型网络碰瓷及敲诈勒索,将不予任何的法律和经济赔偿!敬请谅解!
© 2020 Messe Frankfurt (Shenzhen)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兰克福展览(深圳)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粤ICP备12072668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264号
用户
反馈